书阅屋 > 穿成短命皇帝后 > 第100章 史书

第100章 史书


“好好说话。”叶敛皱眉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叫篡改史书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夜撇撇嘴,“得了便宜还卖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就宿主这狗脾气,后世被人误会也是活该。

        亏得那么多人替宿主操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从子夜一半吐槽一半事实的话中,分析出来了事情的原委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由于迁都突然,朝廷跟着叶敛来大都的多是实权部门和朝廷大员,比如宰相府、枢密院、六部等的长官。

        汴梁百万民众,小官小吏数不胜数,这些人好多都留在了汴梁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国公既有国公的爵位,又是有枢密使的实权,按理说子弟都该北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陈国公见皇后太后都留在汴梁,加之老妻身体不好,便想着先到大都安顿,等安稳再唤老妻北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国公世子已经出入朝堂,接下家里的人脉,自然要跟着朝廷。

        恰好二子李典在翰林院当差,翰林院清贵,能随意阅览宫廷藏书,正适合李典的性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李典便主动留在汴梁,照顾汴梁的老幼妇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不就被皇后慧眼识珠。

        单凭子夜的话或许还不够全面,叶敛又让暗卫找来了李典的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很讶异,“陈国公家里竟然出了个正经文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可不是正经文人,李典是自修史书的能人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国公府闭门闭了多少年,李典就安心在家修了多少年的史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李典觉得历代史籍浩繁,学者难以遍览,因欲撮取其要,撰纪传体史。”叶敛念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典所编写的史书以时间为“纲”,以事件为“目”,纲举则目张,时索则事叙,显然是对以往官方纪传体史书的突破。

        十几年如一日,埋首史料,为警示后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对这种人,叶敛也是佩服的紧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不禁赞叹钟离熙的眼光精准。

        欲灭其国,先灭其史。

        史书的重要性可见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 君不见上一位修史的司马迁,一本《史记》流传千古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不擅诗文,却也读得懂史书好坏,李典的《通史》上承春秋,下到前朝,叙事详尽,征引史料相互印证,用词典雅,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史家绝笔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说如先贤司马迁,李典也绝对能在史学界有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除非他真的点背,上百卷的史书全部失传,湮灭在历史中。

        钟离熙想要做的便是请李典记载本朝史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最关键的就是叶敛继位后的史书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典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,修本朝史书也是分内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叶敛就觉得子夜的话欠揍了,“皇后怎么就篡改历史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典这么个修史的人才,修着本朝史书,该是恰如其份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讲经、修复古籍等都可以其他人来干,唯有修史,不是寻常文人能干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夜呵呵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修史当然没问题,只要修书人客观公正,李典是绝佳的人选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谁让钟离熙的本意是想让后人体会圣上的苦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典因为出身陈国公府,加之有先帝的对比,算是圣上的半个粉丝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夜:两个粉丝写出的史书,岂不是充满了彩虹屁。

        虽说宿主确实是英明神武,但有些时候也确实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恶趣味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夜很想晃晃钟离熙,看清楚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宿主明明是不靠谱,在钟离熙嘴中就成了行事不拘一格?

        有了你们二人“助纣为虐”,宿主岂不是要更加猖狂。

        虽说子夜应该和宿主站在一头,但深刻了解宿主的子夜很是心虚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若是知道子夜的想法,一定会威胁扣它积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只不过是好奇了点,肆意了点,喜欢看戏而已,怎么就唯恐天下不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明大周还好端端的,蒸蒸日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钟相和皇后都认为他是圣明君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让你留在汴梁是保护人的,不是给朕打小报告用的。”叶敛道,“皇后想告诉我的东西,自然会在书信中告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子夜:“我看宿主刚刚挺愿意听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叶敛哼了一声,“给你面子而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不定皇后给他准备惊喜,都要被子夜提前剧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恋爱的酸臭味儿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明自己只是个系统,子夜却觉得受到了会心一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难不成我也要谈个恋爱?”子夜心想。

        夏去秋来,大都的暑气渐渐散去,朝廷也渐渐走上正轨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都种下的第一批占城稻到了收获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短短数月,大都城郊已经开垦出块块农田。

        厢军裁军四十万,朝廷下旨,归原籍者免税三年,留西南幽州等边境者,免税六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都是如今的两都之一,更是圣上和朝廷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虽说紧邻戎狄,不如中原安稳,但兵士的胆气不弱。

        相反因为在军中历练,更加了解边境局势。

        讲究落叶归根、安土重迁者有之,但愿意留在幽州的也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荒野变良田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黄的稻穗在习习的秋风中微微摇晃,如此美景,着实让人诗兴大发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不是苛刻的性子,今日又半是游玩。

        几位大臣都诗兴大发,他们说完还不尽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钟相擅诗文,可要让我等一饱耳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离微没有推辞,思忖了一瞬,“落日千山隔,烟村一水分。金秋清有韵,高月朗无云。谈笑丰收事,恭迎得意君。杯添菊花茗,相劝更殷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!好一个得意君。”几位大人抚手乐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今日不就是和圣上一起验收成果的,当然要得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幽州地广人稀,朝廷规定,无主荒地任由耕种,前三年不收赋税。

        占城稻耐旱耐贫,易生长,随手洒下,不用多管就能长成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幽州显然发挥了更大的用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南繁华,经济发达,可同样地狭人稠,没有这么多空地种占城稻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拔下一株稻穗,鼓鼓囊囊的,没有空穗,“产量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农眼中都是喜意,饶是尽力压制,依旧是泄露出来,“亩产三石有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三石有余,叶敛在心中换算成斤,也就是差不多二百斤。

        亩产二百斤和后世动则千斤的超级水稻比自然是不值一提,但莫忘记大周如今的亩产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南富庶的肥沃水田可亩产六至七石,北方稍差,大约在五石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占城稻不用精耕细作,洒在荒地上便能生长,随种随收,这多出来的粮食差不多都是白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碰上旱灾,单凭占城稻便能度过难关。

        钟离微等人都被这出奇的产量惊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占城稻产量如此之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离微不由得简单算了一下,占城稻成熟快,七十天成熟,幽州尚且可以种植一季,更何况江南两广。

        岂非可以一年两种、三种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算下来贫瘠土地亩产也不比肥田低。

        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这才货真价实地感受到占城稻到底有多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钟离微很快冷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贫瘠的土地肯定不能一直耕作,肯定要休耕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即便如此,占城稻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场众人皆是心潮澎拜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情此景,竟让他们这些混迹官场多年的老人想到了初入官场的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不是天生的乱臣贼子,谁愿意生活在乱世。

        乱世身不由己,饶是他们薄有家产,在战祸面前也是一样,

        寒窗苦读,入朝为官,他们当初也是有着为生民立命,开盛世太平的抱负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看到这沉甸甸的稻穗,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的心情也不错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平盛世,百姓的生活才好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宁为太平犬,不为乱世人,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继位以来,接连免除天下赋税,休养生息,大周这才缓过气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饶是如此,平民百姓依旧是一日两餐,省吃俭用,

        可想而知,先帝时繁重的赋税、岁币,频繁的天灾下,百姓生活是何等困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今日便用这占城稻做饭,朕与诸位大人好好尝一尝。”叶敛欣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农憨厚笑著称是。

        和糯米和粳米不同,占城稻的稻米属于一种灿米,直链淀粉较多时,煮好的米饭米粒较硬,没有黏性,本身也缺乏香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后世人可能会有人喜爱硬硬的米饭,但对大周人来说,显然更加习惯于有弹性和黏性的糯米和粳米。

        占城稻的口感逊色于普通稻米,注定价格会低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农家不讲究,干饭已经是很好的饭食,灾荒年间啃食树皮都有,占城稻作为果腹之物已经是合格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的口腹之欲不重,吃的时候不忘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之,大有可为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位大臣府中不缺粳米,自然尝出口感的差别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圣上都能吃下,他们又如何不能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每人都吃得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    抛却口感,占城稻绝对是利民之物,可到底是从林邑取回的稻种。

        知名度不够,难以推广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敛敲这桌子看向诸位大臣,心中有了主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朕听闻诸位大才,今日也算出游,既是一品占城稻,诸位大人不妨赋诗赋词一首,结合成册,刊行大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有什么比这些人打广告更好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妥妥的软文广告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拿钟离微来说,钟相在大周上下的名气绝对是顶流,无数学子仰慕。

        朝中大臣亲自赋诗赞颂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追随者岂能不支持,如此,占城稻不就推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天下好早日实现一日三餐。


  https://www.sywwx.com/18829_18829347/38615083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sywwx.com。书阅屋手机版阅读网址:m.syw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