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阅屋 > 狩猎大清 > 第五十章 晚清晚明,因何而晚?

第五十章 晚清晚明,因何而晚?


八旗就是股份制。

        爱新觉罗是大股东,为了保持大股东的控股权,就要强化皇族宗室,领兵带兵是义务,越强越好。

        直到经过康熙的南书房,雍正的军机处,直至乾隆朝,取消了议政王大会制度之后,爱心觉罗皇族,才与明朝一样,宗室不再出名将了,越来越弱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大清已经从封建军事贵族民主合议制国家,变成大一统国家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,有一个影响了汉人的大事,被写史的人与儒家联手屏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,要学蒙古,要复古,要复春秋,采取的就是封建军事贵族民主合议制,加强的同样是皇族皇子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朝开始并不是把宗室当猪养的,恰恰相反,朱元璋培养的就是皇族,是要把儿子们当藩王,当封建主培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采取的是大都督府,可不是什么道德君子挂帅,文官领兵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的儿子,一个个就非常英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光朱棣英武,太祖皇帝的儿子,全是藩王。就是按照封建军事贵族,按照国王来培养的,不是当猪养的,培养的是杀猪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朱元璋”不姓“朱”,是从郭子兴给他取的“诛元利刃”绰号中,取“诛”为姓,可不是养猪的“猪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太祖连沐英等将领都封藩王,世镇云南了,世袭罔替啊。宋的结果摆在那里,朱元璋要的是什么统治架构,一清二楚,就是封建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蒙古,就是满洲,就是德意志帝国,就是瑞典,就是大英帝国,就是法兰克王国,就是神圣罗马帝国,就是沙皇俄国,就是奥斯曼帝国,就是大日本帝国,都采取的封建军事贵族民主合议制!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国家,国王都是领兵的,皇族都是领兵的,都是封建的,都是藩王,领主,各个英武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太祖一样,就是让皇族领兵,就是藩王,就是把皇族当国王与将军培养,培养的就是杀猪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攻南京的就是日本皇室的朝香宫鸠彦亲王,那都是非常英武的皇族宗室,不是当猪养的!

        可是,黄子澄等儒家道德人士,闪亮登场了。要集权,要削藩,要建文帝把叔叔伯伯们都削了,不听话就干死,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,千秋万代,大义灭亲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?因为黄子澄等人,告诉建文帝,大一统是最好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儒家没有告诉建文帝的是,只有大一统的王朝,才有儒家的活路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各个地方彼此相互竞争的环境下,儒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,谁也竞争不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儒家的圣人,孔子活着的时候,鲁国的事例就放在那里,被灭国。别的只会念经的徒子徒孙就更别提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黄子澄等人,成功欺骗了一个孩子,建文帝做出了削藩的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人再次沉沦,再次被屠杀,从那时起,就已经注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永乐皇帝是明君,诸皇子死的死,杀的杀,自裁的自裁,朱棣怎么办,学扶苏,束手就擒?

        朱棣又不是蓄谋造反,他是被逼起兵靖难,不可能看不清是怎么回事,诛黄子澄十族,就已经说明了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已经晚了,方孝孺,齐泰,黄子澄等人求仁得仁,在儒家的立场来讲,与董仲舒一样了不起,真就把太祖皇帝预定的统治架构给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已经走上岔路了,藩都已经削了,朱棣已经是皇帝了,儒对他来讲,就又变成鸦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何必牺牲自己的子孙,成全朱家那么多宗室,成全一个又一个的沐英呢?

        那就大一统吧!

        至此,朱元璋以皇族为藩王,屏护四方的封建政策,走向终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能说永乐错了,只能说永乐累死了,五征蒙古都得亲力亲为,大一统嘛,兵权除了孤家寡人,敢交给谁?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只能交给文官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文官,一定会打着防止唐末藩镇的旗号,防武将如防贼!

        可唐末藩镇,是安史之乱后的承认事实,非但没造成大唐混乱,反而安定了一个多世纪。

        恰恰是文官为了削弱藩镇,不停的削藩削藩,横征暴敛,加税无度,致黄巢入西京,我花开后百花杀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这才完犊子了,藩镇再也不想听文官的了,感觉这些仁义道德的伪君子,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!

        藩镇彼此打仗,还又尊了李唐,打了唐的旗号那么多年,算忠义啦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文官只会在历史上写,唐末藩镇之祸,武夫当国!

        幸好,此时的满洲,正是武夫当国,议政王大会制度还在。爱新觉罗皇族各个英武,全是封建主,全是十四五岁披甲征战,全是军事统帅。

        鳌拜又不是藩主,没有封地,没有世领护军,也没有直领牛录。失去顺治的皇权背书,还剩点啥?

        与爱新觉罗皇族的战将比起来,鳌拜就是个跟班。

        蒙古大汗,中国皇帝,藏地诸部的再世佛,都是满洲大汗的兼职,满洲大汗的根本是满洲,不是汉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背后有爱新觉罗皇族,有蒙古王公,有吃着铁杆庄稼的八旗劲旅,鳌拜有个毛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毕竟年少,等鳌拜被元吉砍了,浑身一放松,才惊讶的发觉鳌拜根本不是曹操,就是个草包。

        与皇权相比,康熙若是要杀鳌拜,鳌拜又哪来的还手之力?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对他那个从小就性格跳脱的九弟,干净利落的砍了鳌拜,有感激,有后悔,也有忌惮。

        感激的是小九此举,一下让他明白过来了满洲大汗是什么,根本不是他汉师傅跟他说的那些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时下一想也是自嘲,几千万汉人被几万满洲一鼓征服,汉师傅教他的那套东西,猛一听都很有道理,迷惑了他好几年,时下想来,都是奴隶的语言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是后悔,早想通了鳌拜究竟是个什么东西,亲自动手便是,一道圣旨鳌拜就动弹不得。

        让安亲王岳乐,康亲王杰书等人走一趟就是了,何必让小九直接冲进人家里砍人,倒显得他这个人主黯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这种后悔,带来了他被汉儒迷惑的恼怒,和对小九的忌惮。

        小九身上,有当年老满洲皇族的凶悍秉性,与福全,常宁这号退化了的皇族,不是一回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多尔衮病逝,其胞兄阿济格自恃军功也挺高,感觉多尔衮与多铎都死了,该轮到他了,他也想做摄政王,继续让顺治喊阿玛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阿济格就威胁两白旗旗下的王公将佐,都要在议政王大会上支持他,他要参选摄政王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,正白,镶白两旗的王公将佐都不鸟他,反倒提议立即召开议政王大会,要满蒙八旗内有议政资格的投票表决,要把阿济格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顺治大喜过望,追封多尔衮为“皇帝”,就有笼络两白旗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,议政王大会统一了意见,济尔哈朗等一群满洲勋贵,合伙在京师德胜门前,围捕了得意洋洋回京参选的阿济格。

        护卫阿济格回京的三百亲卫骑兵,被杀的一个不剩。

        倒是没动阿济格,一群满洲悍匪把他圈禁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阿济格比元吉还能折腾,整天不是磨刀烧房就是暗挖地道,宗人府也是圈不住他。只得令其自尽,除名宗室。

        阿济格在两白两黄旗换旗前,是做过镶黄旗旗主的,讨过蒙古,征过朝鲜,一起随多尔衮入关。

        吴三桂,尚可喜等降王,鳌拜等将领,就是跟在阿济格的麾下追杀李自成去的。从山海关外一路追击至陕西,湖广,斩杀刘宗敏,俘宋献策,亡李自成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其一生征战,俘杀的大明总兵级战将都数十,俘明军以十万计,破城无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满洲皇族悍将,想参选个摄政王,都能被议政王大会合伙坑了,鳌拜又算的了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失去了皇权背书,大汗都亲政了,还想辅政?那不找死么?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后悔的就是这个,太过把鳌拜当回事了,只要议政王大会不支持鳌拜,鳌拜是绝无可能对抗皇权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忌惮的也是这个,他从元吉身上看到了阿济格,多尔衮,多铎等老满洲皇族一样的凶悍气质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种老满洲皇族的气质,如今贵为亲王的福全,常宁,甚或康熙自己,都是不具备的,性子被磨软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九弟能干净利落的把鳌拜砍了,康熙与有荣焉,却也隐隐忌惮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他不相信元吉与阿济格一样,是个勇略有余而智不足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小九打小看起来比阿济格还疯,可阿济格一被圈禁就生气,见天磨刀烧房挖地道。小九屡次被圈却只拆房,不越狱,这心态就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元吉哪去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地上包袱里就装着康熙朝思暮想的人头,他却没再看鳌拜一眼的冲动,反是问起了远比鳌拜更有威胁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想清楚了,能制衡皇权的只能是阿济格,只能是议政王大会,不会是鳌拜这种奴才。

        鳌拜与前明魏忠贤一样,一切权力皆来自于皇帝,皇帝信任就是厂公,皇帝一换,啥也不是。

        阿济格这号的满洲皇族就不同了,有庄子,有世领牛录,有护军,有包衣阿哈,全是封建世袭的,手里有兵有粮有权。皇帝一换,反倒想当摄政王了。


  https://www.sywwx.com/25_25459/13623425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sywwx.com。书阅屋手机版阅读网址:m.sywwx.com